🎉
Gayspa.tw 3.0 升級慶祝活動!
【 為慶祝網站升級至全新3.0版本,我們特別推出限時活動,
讓店家與師傅享受更多曝光機會!
快來參加,讓您的店家與服務獲得更多關注!】
詳細活動介紹頁面 : https://gayspa.tw/news/detail/968
我們的觀點決定了我們看見什麼樣的世界,真相並非客觀存在,而人們看見的世界也只是其視框中的景象。
因為人們習慣以男女有別的二元性別觀,對於異性戀男、女性以外的性別視而不見,或視為「異類」。過去幾年,性別平等教育出現反挫的力量,憂心人士擔心多元的觀念會讓學生無法學會「正確」的性別價值。
因此,反對國小、國中階段教材出現「同志教育」(LGBT education)相關內容,這無疑扼殺了多元性別個體的存在,根本地否定跨性別的位置。教育應不分其性別特質、性傾向及性別認同,應給予每個學生同等的自我認識、自我認同之資源。
2022台灣國際酷兒影展「台灣/華人徵選單元」入圍影片:《吾家有男初長成》(Today, You Are You)紀錄著台灣土地上一個角落的日常,一個孩子上學、愛跳舞、說笑話、交朋友、聊天、談戀愛、找一份工作…,再平常不過的生活。唯一不同的是,星冉出生時是生理性別的女生,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性別應該是「男生」,於是開啟了一段尋找自己的旅程。
Photo Credit: 酷兒影展提供
《吾家有男初長成》劇照
受限於影片的長度,我們只能看到星冉部分的人生,從家人開放、接納的轉變,看到充滿愛與歡笑的家庭互動。過去家人對男、女性別固定角色的慣性,例如,曾認為星冉的性別特質像「男人婆」,擔憂「她」長大後會找不到對象結婚。家人表達擔憂的背後是反應對於跨性別的不了解。
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向性別是由胎兒發育過程中不同程度賀爾蒙作用所產生,而跨性別者的大腦特徵與其所認同的性別,比原本的生理性別特徵更為接近。有些遺傳研究顯示,同卵雙胞胎之間之性別認同一致性很高,從而進一步證實了基本生物學的解釋,正如同Lady Gaga歌曲中所唱,跨性別者「天生就是這樣」(born this way)。
許多對跨性別的迷思會認為跨性別認同是受到「社會化」、「不當養育」或「幼年創傷事件」所導致,事實上,對多數跨性別者來說,成因並不重要,因為,「成為什麼樣性別的人」需要花更多的力氣、時間甚至金錢去追尋並自我證成。
當今即便我們早已認知跨性別並不是一種精神疾病,但跨性別者可能在其生命中不同時期都會經歷煩躁不安,這個「不安」感受是社會性的,一是因為社會中存在的誤解與歧視,二是來自於他們自我意識到內外不一致的身體和社會角色的矛盾。
社會支持是跨性別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力量。星冉過去常跟家人確認「如果我變成男生,你會不會不喜歡我?」正向肯定的回應,會帶來支持的力量。如果身邊能夠有更多支持的力量,跨性別孩子就更能渡過遭遇誤解、歧視及身心不一致的焦慮不安。
Photo Credit: 酷兒影展提供
《吾家有男初長成》劇照
2007年,我們在屏東的原鄉部落成立了colorful wi,以支持adju青少年的成長為核心,希望以一個多元性別認同的立場,支撐原住民多元性別青少年正向自我認同的空間。
Adju一詞原為排灣族人女性友人互稱的代稱詞,後來在多元性別主體認同的使用下,挪用成為跨性別、性別多元的代稱詞。我們透過交流對話,期待部落族人能更了解並正向肯定接納adju,將adju視為常態下一個存在的性別樣態來看。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2013)不再將「性別不安」視為性異常,而是性別認同不一致引發的痛苦或損害,被歸類到「其他類別」。在診斷上,青少年或成人至少符合以下兩個標準,且持續至少六個月,才能被判定為「性別不安」:
此外,該病症必須與臨床上顯著的痛苦或損害相關。
上述這些是精神醫學的看法,在我的學生輔導經驗中,「性別不安」往往不被正視或被視為需要被「導正」為順性別,因此延宕而產生更多的矛盾。以下提出我在輔導工作中,幾項與跨性別青少年及其家人互動時所經驗的議題。
1. 正視且重視孩子性別不安的聲音
變性者經歷性別認同與其出生時的指定性別不一致,並希望生理性別永久轉變為符合他們的性別認同,而通常尋求醫療援助進行性別重置療法。在學生提出自己想要變性的這個議題前,可能經過的反覆長時間的思考,最後提起勇氣才會提問。
學生可能會衡量眼前的這位老師,是不是對多元性別是開放、友善的,也可能因為對於自己經驗到性別認同與生理特徵不一致的不安感,已經高度困擾影響了自己的生活。我感謝學生對我的信任,但我也相信學生也有自己初步探索的答案。
基於對於性別多元的正向肯認,我會拿著性別僵餅人跟學生解說性別的幾個層次的向度,並討論其一致或不一致的排列組合,且明白的告知變性已被證實為人類多元性別可能面貌的事實。
即便是微弱的聲音,我們都要正視且重視孩子對於自己性別的不安,可能會以不同的形式表達,「我好像有想過要變性」、「變性會不會很貴?」…這些聲音都可能隱含著尋求協助的訊號。雖然網路上已經有經很多資訊,透過我們與孩子介紹性別多元相關知識的介紹,進一步理解孩子對自己性別的想法,增進學生在認知上的自我了解,但絕對不是否絕孩子對自我追尋的提問。
Photo Credit: 酷兒影展提供
《吾家有男初長成》劇照
2. 避免性別二元框架可能框限住性別認同
性別認同是關於個體自我性別的主觀認定,變性並不只是外在性別表達或內在性別特質的問題,而「性別」充其量是社會分類對角色及行為之區分,被判斷的男性/陽剛或女性/陰柔之區別。
個體自我的性別認同與外在性別表達一致性的程度,並沒有一標準的數值,自我認同為男性者,亦有可能在性別表達上較為中性或陰柔,但這樣的特質並不影響其對自己自我認定為男性的自我認同。
跨性別之變性者並不只是扮裝,扮裝是性別表達的層次,跨性別是性別認同的層次。然而,社會常會用固定的符碼來為他人的性別定義,例如影片中提到:「妹妹從小看起來就像是男人婆」,這是用性別二元的框架來判斷他人的性別認同,這反而更強調性別二分看刻板印象。
因為缺乏對於跨性別的了解,許多誇性別之變性者在成長過程中,反應出喜歡與異性玩扮互動、玩異性的玩具或遊戲,常會被視為同性戀者,但他們更渴望別人將他們視為異性,以異性的方式對待。若在強調二元化性別的環境中,反而更強化了跨性別變性者對於異性的性別表達學習,學習異性的行為來獲得他人用對待異性的方式對待自己的互動。
事實上,跨性別之變性者也有可能會出現較不典型的性別特質,例如男跨女的女性可能沒有傾向女性刻板的角色行為,也不想穿著社會認定的「女性」服裝。
例如曾有一位生理性別是男生的學生,他因為性別認同與生理不一致非常的困擾,導致焦慮拒學的狀況,後來因為我們肯定他自己對於想要成為她、成為女性的想法,開始有了正向的轉變,恢復了學習,也重新建立與家人的互動關係。
她熱愛跳舞,期待自己能在舞台展現才華。她就是很有意識的抵抗社會對於「女性」要求固定的穿著、裝扮及髮型的固定形象,她說:「我雖然想要當女生,但不是那種一定要穿裙裝、還要化妝的女生。」
也就是說,跨性別變性者比我們想像得更多元,我們要避免以性別二分的框架來判斷,想當女生的學生未必「像女生」、同性愛情也可能潛藏著跨性別議題而不一定是同性戀之性取向認同議題。
Photo Credit: 酷兒影展提供
《吾家有男初長成》劇照
3. 與家長合作是重要的歷程
當然,若沒有涉及到醫療或法律議題程序,我們可以不跟家長說。在我們的文化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綁在一起,社會似乎賦予父母責任:要讓孩子維持在「正軌」上成長。關於「正軌」,身為父母親的也可能很少有機會反身面對,仔細審查這要求的內化過程,若與自己的真實經驗相互核對,這些「正軌」的要求真的正確的嗎?
孩子因為害怕父母對自己失望,而不敢跟父母直說自己想要變性的想法。孩子會跟父母親說「我還沒有確定」、「我可能只是愛穿異性服務裝」…而不敢直接表示自己內在最深的渴求。
未成年的孩子向老師表達了變性的想法,為了顧及個案的隱私,老師並不需要把這件事情向父母或家長轉告。然而,有些時候為了爭取個案的平等權益,或者牽涉到醫療介入的問題時,都需要告知家長,由家長出面協助。
變性會涉及到醫療的協助,有些性別變更的歷程會需要複雜程序,需要有家人陪同。例如青春期阻斷劑的使用?在維持健康生殖功能與阻斷性徵發育之間的取捨,在了解孩子成長歷程與治療介入評估,都非常需要家長的協助。
輔導人員需要評估家人對多元性別的認識及接納程度,來思考建立與家長合作之互信關係的因應策略。孩子在面對自己性別認同及自我追尋的過程,也需要同時面對複雜難解的家人關係議題。孩子擔心自己父母的質問、否定或責怪,這些都是可能經歷的過程,輔導人員可以協助讓家長更了解跨性別或變性,以提高對資訊的掌握程度。
星冉歷經了變性的過程,有家人、女友陪伴在身邊,整部影片充滿愛的能量,是理解帶來的接納,讓彼此的愛得以繼續流程。跨性別兒童及青少年的成長過程,最需要的就是這一份理解。希望大家也能在這部影片中,獲得愛及行動的勇氣。
新聞來源:關鍵評論網
🎉
Gayspa.tw 3.0 升級慶祝活動!
【 為慶祝網站升級至全新3.0版本,我們特別推出限時活動,
讓店家與師傅享受更多曝光機會!
快來參加,讓您的店家與服務獲得更多關注!】
詳細活動介紹頁面 : https://gayspa.tw/news/detail/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