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最新消息

壓力來自於對「慣習」的挑戰,三個方法讓你化壓力為助力

焦點新聞2022.08.12

疫情時至今日,無論是順應環境,或是被迫改變,不得不說每個人的生活都有或多或少的變化,生活習慣也產生了質變式的調整。在調整的過程中,每個人往往會經驗到或大或小的壓力,而如果適應不良時,就可能會出現有生理、心理與行為狀況。

除了疫情這樣較重大且全球性的改變眾人生活的壓力事件外,每個人的一生中也會經歷大大小小的生活變動,像是:上大學、工作、結婚、生小孩、重要他人離開等,甚至有些不一定會把它認知為壓力的生活事件,像是:復合、達到非凡成就、習慣改變、搬家、過節日或假期等,其實都可能會造成我們的壓力感受。而且,並不是只有「負向」事件才會造成壓力(如:失業),很多時候「正向」事件也會造成不小的壓力。

Holmes(1967)就調查了生活事件與壓力之間的關係,也發現生活習慣的變動就會產生壓力,且變動程度越大時,感受到的壓力指數也會越大。他也提出資源保留理論(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COR)來解釋,其認為當個人在面對重大事件時,會進行一連串的獲取、保存以及保護自己資源的反應,而壓力可視為資源的流失,且資源流失循環比較快,資源增加則較慢。

換句話說,當個人生活產生改變時,我們會需要消耗內外在資源來讓自我重新達到穩定與平衡,也去符合與適應新的設定值與期待值,而在期待狀況與實際狀況仍有明顯落差時,不管是要面對差異帶來的失落、重新設定合適的期待、讓自己回到平穩狀態等,都會需要耗費資源來達成,這時就會有壓力。

壓力來自於變動,來自於對「慣習」的挑戰

人是一種習慣的動物,而「習慣」其實就是人用來幫助自己節省資源損耗的方式,進而可以去獲取更多的資源。

所以,當我們養成了不同的「習性」之後,它就會成為我們的自動導航系統,讓我們依循之做事,而當事情狀況不如以往,或是得去學習調整自己的新方法時,這時就需要花費比較多的資源來重新建構與形成新的習性,這時自然就會感到壓力與費力。

我們的這些習性,會慣性的依照個人過去經驗來篩選刺激,並對刺激做出慣性的心理、生理及行為反應,如果因應的恰當,那資源的耗損會逐漸趨停、形成新的平衡與習慣,但如果因應不良,就可能出現身心問題。

因此,過往讓我們減輕壓力、增進適應力的方式,不一定現在就適用,而適用於此刻的方法,也不代表它未來也會持續有用,就如同一件我們3歲時穿起來很舒適、很好看的衣服,30歲時是鐵定穿不下,而且款式也一定不適合,可是我們的自我習性卻會驅使自己想要持續的去穿這件3歲時的衣服,然後更氣餒、挫折,也更有壓力,且甚至會某種目盲的看不清它早已穿不下。

要小心與改善這樣的狀況,我們可以反問自己,當今天事情發生的時候,或是自己正經歷生活習慣的變動時,「自己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通常容易有什麼想法冒出來?」、「會有怎樣的情緒反應?」、「身體感覺往往如何?」、「習慣採取什麼樣的行為?」、「自己面對事情的態度、處理問題的方式是什麼?」、以及「自己較常處於的生活型態與位置又為何?」

還有最重要的,這些受到過去經驗影響的自我習性,是會讓造成自身更多的資源耗損、讓人更有壓力、也更可能生病,還是它可以有助於自己可以較良好的適應生活事件的發生、環境的變動與自我的成長。

蘇格拉底說過:「改變的秘訣不是把你全部精力集中於對抗舊的,而是要建立新的。」

在面對壓力時也是如此,每一次的生活事件發生,每一次的生活習慣變動,也都是來做自我檢視與重新整理的好時機,除了透過前面的問題來看看我們的「自動導航系統」是帶你住套房還是讓你去撞牆之外,也要看看自己的內外在資源是否過度的消耗,還是是有在持續補充,以及是否能夠達到長期的動態平衡,以及最重要的是有無符合你自身重視的生活價值。

接著,為了讓自我在面對生活一次又一次的變動中,可以養成良好的習性,更能夠以「不變」應萬變,我們會需要找到與培養不只是能減少資源損耗,還可以增加資源挹注的方式,並且讓這些方式成為我們的新習慣,而這些習慣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著手:

三個方法讓你順應壓力不被打垮

1. 情緒要安撫

情緒是我們很重要的內建提醒機制,不同的情緒有不同的功能,旨在讓我們知道發生哪些很重要且我們會很在意的事情(如:焦慮讓我們注意未來可能發生的威脅,藉以保全生命),這時我們會需要告訴情緒說:「我知道了,你在那裡。」然後讓情緒和緩下來,不去過度影響我們面對生活事件或問題,也不會一直需要消耗資源來做提醒。

這時一個很簡單的方式是建立自己的五感自我撫慰方法,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不論是去看看大自然風景、聽讓自己放鬆與平靜的音樂、聞自己舒服的味道、吃讓人開心愉悅的食物或是洗一次享受的熱水澡,這些方法都可以讓自己的情緒溫度升高時,可以再次下降,也讓自己身體溝通說:「好喔,我們最近有些壓力,但我可以先放鬆,再讓自己來做點什麼。」

另外,正念冥想也是現在廣為熟知與證實能減輕壓力、變得更快樂的方式,我們可以透過持續的正念呼吸練習,幫助自己形成觀察中的自我,拉開與情緒、想法的距離,讓我們在面對壓力與生活變動時,可以更好的透過呼吸來保持覺察,不會被情緒的警鈴給弄得六神無主。

2. 想法要調整

誠如前面所提到的,無論是我們對於生活的設定與期待值、面對失落的態度、如何看待正向與負向等等,最主要都與我們的想法與自我看法有關,也就是我們看待事情的觀點。

有時我們會說:「當我們戴上黑色眼鏡看世界時,世界就是一片漆黑;但我們戴上彩虹眼鏡看世界時,世界會充滿鮮艷繽紛」,我們的想法不同,也會很大的影響我們怎麼看待生活中發生的壓力事件,以及這件事造成的究竟是資源增加或減少。

當然,有一些負向的自我看待方式,絕對是讓自己持續感到壓力與耗損的元兇,如:持續自我否定與自我批評,但不可否認的是,有時先做好最壞打算,反而有助於長期的適應。

所以在調整想法的部份,需要注意的其實是從僵化、固著的思考方式,轉換成彈性、可轉換的思維模式。

最少最少可以先從只看到一種負向結果,到至少能看見一種負向結果、一種中性結果與一種正向結果,甚至可以站在「我」、「你」、「他」三種心理位置來看待同一件事,或是發展不同的內在角色來提供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如:父母、成人、小孩),然後可以在整合不同位置、不同角色所看到、聽到的觀點之後,做出最合適自己的判斷與形成最合宜的想法。

然後,最好可以把這些想法先寫下來,帶在身邊,因為你的自我習性絕對會在下次又遇到類似事情時想把你帶回舊有的習慣反應之中,這時有個想法因應卡,可以較好的提醒自己來建立新的有效習性。

3. 行為要有效

有嘗試想改變自己壞習慣的人可能都會有類似的經驗:「這行為真是有夠難改!」而行為也是實際我們做完會得到結果回饋的因應反應,這時我們應該先來檢驗一下,這行為只是一時爽(如:拖延、逃避),還是真的能「一直爽」,要以長期性、未來導向的方式看現在的行為確實有時不是那麼容易,但只要是經營公司都會比較想要能夠永續經營,而不是只賺一季,在面對壓力時的行動也是如此。

所以除了要看看自己採取的行動是否真的有讓自己心情更好、生活更好、人生更好,如果反而讓情緒更負面、想法更糟糕、結果更母湯,那絕對是要思考還有沒有其他的行動方式。

一個可說是穩賺不賠的行為,其實是為自己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然後透過良善循環的方式來保養它,它不只是能為自我帶來好的心理健康,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給予我們意見與幫助,甚至是度過各種變動與難關,對於紓解壓力也有很不錯的功效。

因此,心中有感恩與感謝卻沒有表達,就像把禮物包好了卻沒有送出去,如果你身邊有這樣能信任、覺得安心且對你來說很重要的朋友,不妨透過簡短訊息、手寫紙條、一通電話或見個面,向那個人表達感謝或感恩。

最後,在面對瞬息萬變的這個世代,可以說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甚至壓力只會有增無減,我們都要面對不停新發生的生活事件,要適應新的生活狀態與習性,而我們可以幫助自己的,是重新檢視自己內外在運用資源的模式,是能夠增加資本,還是持續累積負債,而我們都可以為自己建立起更好的有效運用資源的心理模式,也讓我們可以更好的來因應各種壓力跟適應生活。

新聞來源:關鍵評論網

🎉

Gayspa.tw 3.0 升級慶祝活動!


【 為慶祝網站升級至全新3.0版本,我們特別推出限時活動,
讓店家與師傅享受更多曝光機會!
快來參加,讓您的店家與服務獲得更多關注!】

詳細活動介紹頁面 : https://gayspa.tw/news/detail/968

依電腦網路分級辦法,本頁面歸類為限制級,未滿 18 歲不得瀏覽。為了維護善良風俗,留言內容請勿觸法。

我還沒滿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