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最新消息

你到底是「男」是「女」:從小A辣變性手術,看大眾媒體如何詮釋性別?

焦點新聞2021.02.17

小A辣、鍾明軒、Alizabeth娘娘,都是這幾年相當知名的網紅,雖然有自己的YouTube頻道,他們仍然不可躲避媒體閃光燈。從小A辣變性手術的媒體報導出發,大眾媒體又如何詮釋性別?

近期百萬網紅小A辣赴泰國做變性手術,不少新聞媒體聳動式地下標:「小A辣除大鵰變性、擴張棒通下體 但改不了男兒身這習慣」[、「小A辣開箱炫「變性後形狀」:妹妹界的頂級和牛! 男友驗貨嗨爆了」利用獵奇的眼光來報導此事件以博得大眾眼球。又有另一派的媒體下標如下:「小A辣變性手術2月傷口未癒 男友讚做得很美「跟其他女生一樣」」、「手術成為正港女人!小A辣「每天80分鐘擴充」大爆血 忍痛苦曝心願」

這些論述不斷圍繞著「真」女人還是「假」女人,並且評論的內容都聚焦在生理的變化與差異,不過到底一個「女人」或「男人」又該是什麼樣子?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一個「女人」?

透明的櫃子:無法閃避的鎂光燈

除了小A辣外,在今年與入圍金馬獎的《男兒王》劇組一起走紅毯的Kiwebaby,也被中時媒體下標:「金馬紅毯最美 白靈三角地帶尬KIWE帶四顆球拚紅毯最吸睛」來影射她的「偽娘」身分,來滿足媒體對於「性別不馴者」(gender non-comforming)或跨性別者(transgender)窺視的慾望。

不同於男同志或女同志,跨性別者或者是「偽娘」的櫃子其實是「透明」的,他們不像同性戀者,可以躲在「深櫃」假裝是異男或是異女。有時候是被看見性別欄位,有時候是聲音和外表受到質疑,一但被知道其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不同時,便會受到挑戰。跨性別者所有的裝扮、衣著、行為舉止,都跨越了社會規範中對於「女」「男」的既定印象。於是這個櫃子就像是玻璃做的一樣,不管在櫃內或櫃外都被暴露在大眾的窺視底下。

但有「自」媒體真的就沒事了嗎?這些個人的YouTube頻道、粉絲專頁,又如何與大眾媒體抗衡?

從小A辣、Kiwebaby,到近期的鍾明軒、Alizabeth娘娘,都開創了自己的個人平台來表達自我性別的多元。然而,大眾的鎂光燈依然聚焦在他們的「性別」上,只要他們扮演著和生理性別不同的社會性別模式,如化妝、打扮陰柔等,馬上就會引發集體焦慮並急於確認他們的性別。

就像娘娘所說:「可是一直關心我的性別是怎麼回事,不知道會死不瞑目還是怎麼樣。如果是的話,雖然我沒有排斥討論這件事情,可是我就不想講了,因為我就是要讓你死的痛苦一點。」

你到底是「男」是「女」:性器官真的有這麼重要?

娘娘繼續說:「如果你只是因為你有這個性器官,你所處的社會脈絡認為擁有這個性器官的人應該要怎麼樣,然後你就去迎合那個標準,雖然沒有對和錯,可是你真的知道你自己是誰嗎?」

回到新聞報導可以發現,當一個知名人物做跨性手術時,引來的都是不成比例對生理器官轉變的關注:「不能站著尿尿了」、「請問會像正常女生一樣來月經嗎?會有水分嗎」「男生要把雞雞切掉 真的很猛 超級勇敢」、「可以生小孩嗎?」大家關注的都是性器官的改變所帶來的影響,更以一種獵奇式的眼睛來窺探這個「跨性別」者。

但有了陰道才是「真」女人嗎?

在網友評論裡面,不妨會看到一種看似包裝著善良,卻又幽微的性別刻板印象,好像一定要透過性別轉換手術才能稱上「真正」的女人:「你終於變成「妳」了」、「本來就覺得妳很女人了,現在真的變女人」,甚至還有人緬懷著:「支持你 做一個真女人 但我還是想要 聽到 哇係查波欸哈」或者更赤裸地歧視說:「好好的男人不做跑去變性」。

這些似褒似貶的言論,其實都強化生理定義的性別本質主義,認為事實上男女依然有生理差異,在變性前人還是受到性器官所框架住,更有甚者認為,即使跨性別者經過手術後,也永遠不會成為「真正」的「女人」或「男人」。

無法跨越的生理性別?女性主義的內部論戰

知名作家J・K・羅琳就曾在推特上發文「有月經的人」來指涉跨性別者不是「女人」,並指出:「如果生理性別不是真實的,那就沒有所謂的同性吸引;如果生理性別不是真實的,那全世界女人的生活現狀就將被抹除。」但重點在於,為什麼所謂的「女性經驗」是建立在生理基礎上?為什麼「有月經的人」才是「女人」?

同樣的論戰也燃燒到女性主義陣營。在排跨基進女性主義(trans-exclusionary radical feminism,TERF)中主張分離主義(separatism),認為男人宰制女人是性別壓迫的根本,而女人必須建立排除男性的自我空間,培力婦女,最終推翻父權社會。

然而,他們強調的「女性經驗」卻排除了跨性別者,認為沒有子宮與月經無法體會女人天生在身體上被宰制的痛苦;另外,面對女跨男也認為是服膺父權社會而為了獲取「男性特權」。

這些扁平的性別二分想像,不外乎都是信奉XY染色體的「生理性別」框架。

我們都知道「社會性別」(gender)的是社會「建構」而來的,創造了一套男性與女性在社會上的標準與規範。但是,為什麼「生理性別」不是「建構」而來?就算生殖器官是與生俱來的,但為什麼人類社會挑選這個性徵作為性別的二元分類?

「選擇」本身就鑲嵌在一定的歷史脈絡下,它不是獨立於社會,也不是自然取決的。那為什麼我們不是挑有/無汗毛的人是男人或女人?為什麼不是挑單/雙眼皮的是男/女人?為什麼不是挑身高175作為標準?為什麼不是挑髮量的多到少作為一個性別光譜的準則?為什麼這個社會認為生殖器就決定了性別?

所以為何一定要經過手術才能叫做「女人」或「男人」?

從「做自己」到「性別平等」

日前,好萊塢明星艾倫佩姬(Ellen Page)公布他的跨性別身分,並改名為艾略特佩吉(Elliot Page),引起廣大媒體的支持,認為他「做自己」。但他也說,他還是會害怕對於跨性別者的仇恨、訕笑與暴力。

而回到台灣的社會脈絡下,大眾對於跨性別者的偏見與歧視依舊存在,縱使不像國外的街頭暴力頻傳,在網路評論或者日常生活的言語暴力依舊層次不窮。

我們都認為跨性別者是「身體裡住著一個小女孩或小男孩」,而且基於人道主義的立場,我們「尊重」「這樣的人」。但是,在「做自己」的論述下,我們依舊會陷於性別暴力的危機,歧視者雖說尊重跨性別者的「存在」,但不能保證他們不會利用跨性別者作為茶餘飯後的八卦,也不能免於大眾輿論對於跨性別者的攻擊與謾罵,以及媒體的獵奇式報導。

我們必須思考著,在人道主義的王國外,必須朝向著「性別平等」的方向邁進,有「平等」的思維,才能免於大眾給予的「施捨的存在」;有「平等」的概念,才能消除各種(微)歧視的存在,每個人也才不會口口聲聲說尊重跨性別者,卻不斷窺探他人的私生活與生理器官。

新聞來源:關鍵評論網

🎉

Gayspa.tw 3.0 升級慶祝活動!


【 為慶祝網站升級至全新3.0版本,我們特別推出限時活動,
讓店家與師傅享受更多曝光機會!
快來參加,讓您的店家與服務獲得更多關注!】

詳細活動介紹頁面 : https://gayspa.tw/news/detail/968

依電腦網路分級辦法,本頁面歸類為限制級,未滿 18 歲不得瀏覽。為了維護善良風俗,留言內容請勿觸法。

我還沒滿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