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最新消息

【性平大事記】從彭婉如、葉永鋕到同婚合法化,台灣性平教育30年艱辛路

焦點新聞2020.04.20

2000年4月20日,「玫瑰少年」葉永鋕在校園廁所中死亡,至今已過了20年,而台灣的性平教育起源,更早可以回溯到1990年代的彭婉如事件。這數十年間,台灣的性平議題從校園走上街頭,從教育內容到婚家法制議題,全面引發了社會上的不同團體和聲音間的拉扯與論戰。各方透過對社會大眾的宣傳動員,並企圖從政治途徑影響法制;有人在這過程中失去了生命,有人從躲藏隱埋的性少數身份中走到了鎂光燈前。

台灣通過了要求學校實施多元性別平等教育的《性平教育法》、落實婚姻平權的《748施行法》等,這看起來成果豐碩的20年。性平議題在社會、政治、法律等領域都有著精彩的爭辯,透過從1990年以來的重大事件回顧,來看看性平教育是如何在社會悲劇的推動、多方勢力的折衝下走到今天的樣貌:

1990年代:彭婉如命案促成「性平教育」、性少數議題在民間發芽

"玫瑰年表-01_(3)"

1996年末發生震驚台灣社會的彭婉如命案,長期參與關注女權運動的彭婉如,深夜獨自在高雄搭乘計程車,遭到姦殺後棄屍,使民眾開始注意識到台灣女性的危險處境。這個事件也促使立法者在隔年訂立了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並明文要求各級學校必須要實施「兩性平等教育」,教育部也在隔年設立了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

而社會上在這段時間,根據《BBC》整理,在1990到1997年間,同志相關主題的出版極為興盛,包括小說、報導文學、性別論述、傳記、劇本、愛滋故事等開始大量出現,像是知名的《鱷魚手記》、《荒人手記》和已故紀錄片導演陳俊志拍攝青少年同志的紀錄片《美麗少年》也都陸續拿到大獎。性別書店晶晶書庫、女書店也都在這階段成立。

同志廣播節目也是1990年代重要媒介,最高峰時期的1996年,同時存在10個同志廣播節目。無遠弗屆的電波傳送,打破實體連結的限制,照顧許多無資源的同志。

另外網際網路開始於1990年代中期在台灣普及,當時的主要社群平台BBS(電子佈告欄)的「同志討論區」在2到3年內,普及到各大學的BBS站。網路匿名的特性造就了同志虛擬社區快速成形。

2000-2010:性平法制化作業啟動、同志大遊行首次舉辦

"玫瑰年表-02_(3)"

2000年時,鑑於兩性平等教育沒有明確的法源依據,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委請學者專家,開始草擬《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在研擬草案的期間,屏東發生了葉永鋕事件,因性別氣質與眾不同,長期遭部分同學霸凌的葉永鋕因為只敢在上課時間去廁所,最後在某次於上課時間前往廁所,不明原因死在廁所中。這起事件也讓各界對於性別氣質及校園性霸凌的問題更加重視,認為學校教育應該強化對不同性別特質、性傾向學生的尊重教育,因此有委員建議應從「兩性」改為「性別」。

教育部亦於2001年重新召集多位學者參與研擬法案,最後於2004年6月三讀通過。2006年,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課程綱要進行修訂,將原有九年一貫課程之「兩性教育」也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

在這10年間,「同志」議題也越來越檯面化;包括當時台灣收視率極高的帶狀談話性節目《康熙來了》主持人蔡康永公開出櫃承認自己的男同志身份,以及發生了知名的台北市「農安街同志轟趴事件」,都讓大眾媒體對同志議題有越來越多相關報導和討論,但普遍還是將同志與「愛滋病」、「性關係複雜」等負面印象連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台灣也開始在台北市舉辦史上第一次的「同志大遊行」,由台灣的同志團體包括同志熱線等共同舉辦,初期遊行訴求聚焦在「同志走出來被看見」等去污名化、盼同志人權議題更能被社會大眾看見,而非一直處於「禁忌話題」。

2006年時,同志遊行首次破萬人參加。雖然日本東京、韓國、香港和東南亞的國家等也都有舉辦同志大遊行,不過直到現在,每年10月的台灣同志大遊行,都依然是亞洲地區最多人參與的。

2011-2015:各方勢力結盟,對性平議題進行社會倡議與政策遊說

"玫瑰年表-03_(2)"

2011年,包括真愛聯盟、下一代幸福聯盟、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等具有基督教教會色彩背景的團體,開始號召各年級的學童家長,抵制包含性別光譜、多元性別內容的性平教育教材,家長擔憂這些性教育的教材,顛覆過去「男、女」的性別分界,混淆兒童性別認同。

這幾個團體也連署將自己的訴求送進國會,並經由當時的立委臨時提案後,最後獲立法院通過,教育部因此緊急宣佈教師參考手冊將暫停發放,同志教育也因此被延宕。

2013年,以家長為主要組成並強調「孩童權益」逐漸壯大的「下一代幸福聯盟」,在凱道號召近30萬人,公開反對多元性別教育,要求「違反婚姻家庭定義和混淆男女性別意識的內容」必須退出校園,同時也強力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在校園中的性平教育到底要「教什麼」的戰場,在此階段算是正式開打。

與此同時,2012年由於民間團體「伴侶盟」提出的「多元成家」草案送進立法院,並在2014年由鄭麗君委員等立委協助提案,並首次在國會內展開討論。關乎性少數能否享有「婚姻平權」議題,在這個時期和性平教育形成雙重的社會衝突戰場。

2016-2020:性平教育、同婚議題在政治與社會的激烈角力

"玫瑰年表-04_(2)"

"玫瑰年表-05_(2)"

上個階段,婚姻平權法案最終在立法院擱置未能處理。而台灣最早公開出櫃的祁家威在民間團體伴侶盟協助下,再次提起大法官釋憲案,盼透過法律途徑訴求同婚合法。而同志法籍教師畢安生在2016年自殺身亡,再次引發社會各界對同性婚姻及性別平等的討論與關注。倡議同婚的團體開始結盟合作,並以人物故事為訴求,多次做大型社會宣傳動員,積極向大眾溝通「平等」、「人權」等概念。

隨著同性婚姻議題被越來越多人討論,保守勢力也在此時開始反撲。2016年10月,全國家長會長聯盟舉辦「全國家長會長與教育部長有約」座談會,表達對教材中性別議題陳述的疑慮。包括台中市家長會長協會理事長洪資源在公聽會中主張,多元性別教育等內容在國中小教是「不對的」,他強調人就分成男和女,現在的教材會讓人混淆。也有家長代表指有些老師因自己的性向,渲染或鼓勵同志議題。

2016年底,反同團體在政府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出:「不得強迫學生接受同志教育」等連署內容。其中訴求將《性別平等教育法》中要求課程需涵蓋同志教育,改為與同性戀內容有關的課程為自由參加、不得強迫參加。

2018年,反同團體針對同性婚姻和性平教育的教材內容聯合提出「公投案」,並在2018年11月的地方大選綁公投時正式通過,有約700萬人贊同「婚姻僅限一男一女」及「不應實施同志教育」,對同志和性平運動造成重大挫敗。不過台灣最終仍在2019年通過婚姻平權法案,而性平教育課綱中的「同志教育」依照公投結果刪除,但在教育部堅持下,改為「多元與尊重」。反同團體對此表達不滿,批評政府並未真正遵從公投的民意結果。

這10年間,台灣的性別平等運動,主要是以「同性婚姻」作為爭論戰場,與此同時也引發在性平教育的爭論,在教育中「認識並尊重」性少數及其權益,要做到何種程度?成為兩方激烈拉鋸的社會議題。而2016年開始全面執政的民進黨政府面臨兩邊的壓力,最終採取了部分妥協但仍有其堅持的作法。

因為婚姻平權的落實,很多人認為台灣是亞洲的「性別平等」燈塔,可以讓各國在推動性別平權時作為借鏡。但事實上,在每個階段甚至到今天,校園針對性少數的性霸凌事件依然發生且震驚社會,許多性少數的青少年也還未能抬頭挺胸,以自己最真實的樣貌生活。

性平教育中所提到的「多元性別」「包容與尊重」,對於現今社會上多數的成年人來說,仍是個嶄新的概念。家長的擔憂、校方的守舊、教育資源的分配,社會上保守與進步聲音拉扯權衡之間,要如何落實《性平教育法》第一條所說「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不會因為婚姻平權的落實而中止,依然是台灣社會未來要共同面對的功課。

新聞來源:關鍵評論網

🎉

Gayspa.tw 3.0 升級慶祝活動!


【 為慶祝網站升級至全新3.0版本,我們特別推出限時活動,
讓店家與師傅享受更多曝光機會!
快來參加,讓您的店家與服務獲得更多關注!】

詳細活動介紹頁面 : https://gayspa.tw/news/detail/968

依電腦網路分級辦法,本頁面歸類為限制級,未滿 18 歲不得瀏覽。為了維護善良風俗,留言內容請勿觸法。

我還沒滿18歲